付出,是灌溉未來的養分—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

Oct. 17, 2018, 2:35 p.m.

翻開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雙季專刊第三期,映入眼簾的是團隊成立五年以來的活動成果。對於一個在台的薩克斯風樂團來說,不論是走訪各地的奇幻旅程,旅程上遇到的音樂夥伴,乃至於教導各個年齡層的熱忱學生,皆是米特對於推廣樂器普及度的堅持,亦是團隊持之以恆塑造的品牌價值。

薩克斯風引入臺灣第20個年頭,比起鋼琴與小提琴等弦樂器來說,是較新穎的古典樂器。作為專業重奏團,米特秉持著「將表演做好,把握每一次的演出機會」的核心理念,在團長陳冠文的帶領下,試圖創造屬於本土的薩克斯風文化。

一個年少輕狂的抉擇

陳冠文,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的團長,第一次接觸薩克斯風是高中時期,當時就讀的科系是配管科。比起大多數樂器學習者,團長沒有音樂背景,兒時接觸過的樂器是鋼琴,憑藉「想做,就會認真做到底」的學習熱忱,以及在線上網羅前輩與學習者們的經驗分享,毅然決然放棄專業術科,發奮圖強練習薩克斯風,最後如願考進了當年全台音樂系只釋出12個薩克斯風名額的第一志願——臺北藝術大學。

國高中的音樂美術課程,經常被借走作為其他術科的補課以及考試。人文類科不僅在臺灣不被重視,類似現象其實在全球各地的國民義務教育都可以看到。作為薩克斯風在台樂壇的第一線團隊,米特不斷提升臺灣民眾對於音樂的感知度,相信音樂在教育層面應當受到同等重視。除了開辦專屬於成人的音樂教學課程,更經常舉辦體驗營,鼓勵學生攜伴親朋好友一同參與學習。

多元經營,發展屬於臺灣的薩克斯風文化

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,成立於2013年,是臺灣第一個正式成立並且經營的專業薩克斯風重奏團。米特致力於推動薩克斯風的普及,不僅經營國內外聽眾,更為不同年齡層的學習者開設音樂課程,培養新一代的演奏家,顛覆大眾對於「薩克斯風被侷限」的傳統價值觀。近期更嘗試融入本地的音樂精神,積極找尋音樂夥伴合作,將臺灣的薩克斯風文化推廣至國際。

「一個品牌必須被做出來,並且受到重視,才能夠將帶起整體產業。」為了提升國際知名度,米特積極找尋國內外樂手,除了進行音樂文化交流,更是為了將臺灣的薩克斯風推廣至國際。團長希望國內的樂手們能夠產出屬於台灣自己的作品,融入在地音樂元素,貼近大眾的生活。

舞台後,關於「演出」的故事

能夠在大型音樂會上表演是每個樂手的理想,然而單憑藉參與演出是沒有辦法在台灣生存的。音樂會等展演機會雖然能夠提供國內外音樂人互相交流的場合,但是往往造成主辦單位營運虧本的問題。團長表示,這也是臺灣大多數樂手經常必須透過開設教學課程,賺取額外金費以維持生活的主要原因。除此之外,歐洲音樂市場之於臺灣樂壇,待遇更為優渥,導致許多旅居國外的樂手們不願意歸國。

即便如此,團長仍將之視為音樂人「投資未來」的契機,是樂手展露頭角的重要機會。米特重奏團積極尋找與國內外音樂家的機會,除了提升知名度之外,更希望透過與國外樂手的交流不斷更新資訊,互相學習,創造未來更多合作的機會。

經營品牌價值,培養新一代樂手

音樂文化的風格反映社會整體的產業。臺灣目前面臨「年齡老化」、「少子化」等社會問題,加上學校課後輔導以及補習課程,孩子們越來越少時間與家長互動。因此,米特特別開設「成人課程」,提供家長發揮空間,讓更多學習者認識不同種類的音樂風格。除此之外,團長更積極開辦各個年齡層的訓練班,成立社團回饋在地社區居民,讓成人也有機會學習薩克斯風,參與成果發表演出,提供團員之間交流,結識新朋友的機會。

團長表示自己小時候是個容易分心的學生,直到接觸音樂學習,才開始培養專注力,以及對於「美」的觀察力。廣設薩克斯風學習課程,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克服難關的能力,在過程中得到更多課本外的經驗。這些經驗不僅將會反映在學習者未來人生的價值觀,更是一種「學習與自己相處」的過程。

付出,是灌溉未來的養分

談到米特重奏團成立以來遇過的阻礙,除了舉辦活動的經費之外,最大的問題是團隊內的「凝聚力」。不論是團隊成員,亦或外界音樂合作夥伴,經常對於各種行政策略稟持己見,導致活動成員無法有效溝通,達成共識。團長雖然身為領導角色,卻是團隊中年齡最小的成員,前輩們難免抱持質疑心態。

「每一次的付出都是灌溉未來的養分。」回首過去從第一次接觸薩克斯風,到成立米特重奏團,團長總是堅持「認真到底」的精神,自發性培養行政與執行決策的能力,參與活動策劃,努力把每件事情做到最好。如果團體當中沒有人願意負責,團長總是扮演扛起責任的角色,不僅為自己創造學習機會,更樹立楷模讓團員學習。

「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。有人反對你,但是也會有人支持你,而選擇聆聽與否的決定權在自己身上。如果堅持到最後一刻,總會有人看見你的付出,願意跳出來提供支援。」